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〇四二章 冷眼旁观 (第5/6页)
提出鞑靼人抢完就北撤,谢迁在这件事上属于被沈溪和朱祐樘架在火上烤,最后成为担责的那位。 外面会客厅里的大臣越来越多,这里虽然是内阁重地,但受诏进宫的都是重臣,加上这次事情非比寻常,晚上朝房又未开,所以才到到文渊阁来汇合。大多数官员都不知道,此时内院值房里,尚有一人正在细细审读两份边疆战报。 沈溪很快将两份奏本看完,看过一遍后,没任何收获,又看了几遍,依然没有现。 这两份奏本不过是边关普通的情况通报,并不涉及军事动向,也没有反馈鞑靼人的情况。 如果非要找一些牵强附会事后诸葛亮的说辞来证明这两份奏本中鞑靼人引蛇出洞的计谋昭然若揭,也能编撰些情况出来,但因事情已经生,谢迁并非提前奏明,理据就会显得薄弱,经不起推敲。 “没戏!” 这是沈溪最直观的感受。 谢迁想从这些奏本里找回一些颜面和尊严,看情况已不可能,沈溪没有办法帮到他。 这会儿外面议论声无比嘈杂,工部尚书曾鉴一来就跟刑部尚书闵圭吵上了,没头没脑的,又是用地方乡音吵闹,两边各不相让。 沈溪不知道他们吵的是什么,无心去听,最后坐下来,随手拿起谢迁桌上摆放的手札看了起来。 半晌后,外面终于安静下来,听声音好像是内阁辅刘健来了。 刘健身体不好,这大半夜的来迟了别人都能理解,刘健一来,再深的矛盾也要暂且放到一边。 人到齐了,下一步众臣工就要去面圣。 显然,谢迁和马文升没有叫沈溪面圣的打算。 皇帝没有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