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大发现》(四十九) (第6/16页)
这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个人角度理解,即在为政之道上不可妄自尊大,就避免了“亢龙有悔”。而另一方面应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那么,就是象征国家(诸侯国)间应和平共治的道路。用“出现群龙”(隐喻众诸侯国),“而没有首领(隐喻着都不争当霸主)才吉祥太平”,来表述其政治观。 《乾》是《周易》里的第一篇文章,所论述的也是首要的政治问题。即“天下”如何来治,有什么人来治的问题。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把脉政治,提出的政治理念“群龙无首吉”。也隐含着反对霸权,向往的是“君子”之间和平共治,达到天下太平。 所以,我们看到《彖》文所对《乾》名取象,卦辞内容做的解释,自然与《周易·乾》的本初之义不相同,只能说是随着时代新的思想学说而发展了《周易》的新思想与新学说。 我们再看附在所谓《坤》卦辞后面的《彖》文,又是如何解释《坤》的。《坤》是原创《周易》一书的第二篇文章,后被所谓的“坤卦”里的“卦辞”是“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文对这些话是这样的解释:“《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明,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这“《彖》曰”同样是四言诗句,一样是通过《坤》卦的取象为“地”,而阐发出一番新义,是从天地中阐发出儒家的道德文章来。通过“地”而类比联想出人世的道德。《彖》文作者是通过《坤》类象为“地”,又见得《坤》句首里出现的牝马(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