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二十六) (第3/10页)
的封闭性家庭社会成了一切社会关系的单位,国家秩序也是在这一根基上以阶梯性的形式被构筑起来的。具有"父亲般关怀"的专制君主位于它的顶点。由于这种社会结构在中华帝国极为牢固,所以在其内部,主体(个体)还不能自觉到自己的权利,并且只能停留在自身之内没有孕育出对立的直接的统一。因此,这应是一个"持续的帝国"。但是,正因为在自身中它泯灭了对立,对立就在固定的国家秩序之外从天而降。"一方面所看到的是持续,固定的东西,与此同时,另一方面所看到的则是对此的随心所欲地破坏。……这样,极为放纵的随意性就与不允许有任何东西的分离,禁止一切独自性东西的形成这种强大的权力构造结成一体。"因此,这种乍看起来其固无比的王朝,一旦遇到像蛮族入侵这种外部的冲击,一下子就分崩离析。但是,新的王朝也因仍旧是在同一基础上产生的,并采取完全相同的结构,所以也只能完全重复同样的命运。尽管王朝频频更替,但是,中国历史的"非历史性"并不是因为内部有分裂,恰恰相反,是因为内部完全没有分化。黑格尔的这种解释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那么,中国历史的这种特性与中国历史中儒学的地位难道没有密切关系吗?不管儒学的起源考证性研究如何,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儒学,是通过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论逐渐形成体系,经过秦到前汉,随着统一的国家秩序大体上产生,武帝(公元前140年即位)之时,它作为官学开始占据了独尊的地位。儒学把子对父的服从置于一切人伦的出发点上,在与父子的类比中,在上下尊卑关系中,使君主、夫妇、长幼(兄弟)等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结合起来,强调严格的"区别"。儒学的这种道德,对于由"帝王之父的关怀和不脱离道德家族圈从而不能获得任何市民独立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