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易学评论》(七十七) (第12/18页)
可敬、可爱。他这种矛盾的表述实际上也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他所知的历史上对《周易》的各种解释道理不充分,说服力不够,因此陈教授没有能够接受;二是作为专家学者的他自己,对这本专业内的书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山东大学是我国研究《周易》的知名学府,陈教授所在的哲学系还成立了“易学研究中心”,并主编了《周易研究》这本在我国易学研究领域影响十分广大的杂志,对于这样环境的这样一个专业学者来说,竟然自称自己并不懂《周易》,其他的普通人对《周易》的理解就可想而知了。 举例二: “身为一个中国人,你是否曾经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周易》,却又终于在那不知所云的经文中迷失?你是否曾经在大师学者们的解释中想找个明白的答案,却被一堆五花八门的术语弄得愈发的糊涂?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本书,能够像它这样神秘而伟大。自《周易》问世以来至今,这部书已经在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畅销了两千多年,拥有古往今来数十亿的庞大读者群。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难以计数的才士高人都将它视为最高经典,为了读懂它而殚精竭虑。然而直到今天,虽然有无数的大师和学者宣称已经完全破解了它的秘密,但是这本书的前世今生,却仍然隐藏在重重的迷雾和光环之中。” 举例三: “解释《周易》的著作怎么数也都上了千,可大都让人看得莫名其妙。从流传比较久的《周易正义》、《周易集解》,到《周易内外传》、《周易折中》,都看得我云里雾里。如果只是我个人悟性比较低也就罢了,但看起来似乎只要不是所谓的“周易专家”,就基本弄不明白他们在倒腾些什么。不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