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_第975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75章 (第3/3页)

了顺天和应天的扶摇会馆——遗憾的这两座人才馆主要囤积的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做官的料没几个。

    朱棣在日思夜想之后,想了个折衷的法子:精简吏员。

    比如地方的县衙官府里,一般设有县令、主簿、县丞、县尉、教谕,其中县丞相当于副县令,撤了;主簿相当于秘书,撤了;县尉……这个不能撤,教谕也一样。

    当然,撤了并不是罢官,而是将县丞和主簿升迁到县令,然后将县令调职其他地方,比如交趾、八百大甸、充应天各部和顺天行部等。

    同时从吏员之中考查、擢升。

    反正就是从底层大肆擢升官员来缓解压力。

    效果还是很明显。

    在朱棣这样的刺激政策下,地方官府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尤其是吏员,都看到了跨过从吏到官这不可逾越鸿沟的可能性。

    但还是不够,是以太子朱高炽建策,在交趾和八百大甸那边,多重用本地读书人,采用本地读书人 大明外派官吏的方式,一正一副来管理当地。

    朱棣允了。

    但是永乐十年乃至于接下来的科举,朱棣都确定了,要大开名录,每一科至少要录取千人以上,同时会在交趾、八百大甸开科举。

    就这样一番cao作猛如虎之下,大明这个巨人才渐渐让它庞大的疆域安稳下来。

    黄昏和郭资、黄福在席间交谈时得知这个情况,暗暗担心,现在才知道,要经营一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是何等的艰难。

    仅是这庞冗的官场,就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所以还是要尽可能的促成殖民地政治拥有自治权,大明只在军事上辖领的局面,要不然这个巨人就有可能百病丛生。

    反正当下还是朱老板在忧心这些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