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19章 (第2/3页)
忙得脚不沾地,没那么多功夫和人闲聊。 出黄埔港后坐船,沿着宽阔的珠江往西走,期间路过长洲岛……这时的长洲岛只是几块小沙丘,中山大学城还没影呢。 一路往西50里路后,珠江南岸一片喧闹的工地,就是规划中的特区了。 特区这块地,其实就和北边广州城隔了一个后世的海珠区。后世的海珠区是淤积出来的沙洲,在这个年代是没有的,双方之间现在是一片广阔的江面,光宽度就有20多里,算得上是隔海相望了。 岸边是一排整齐的临时木桩栈桥,现在几乎每一座栈桥两旁,都停满了各式船只。 当然了,即便是临时栈桥,那也是穿越者工程师们利用砸桩机建造的,强度肯定超过了明人私建的那种,用来人力装卸货物没任何问题。 就在丁立秋下船的同时,各条栈桥上小推车已经排出了队伍,正在装卸石块水泥砖头这些建材。 穿过忙碌的码头,沿途不停打发掉上前请安的各路大小商人和管家,丁区长硬生生花了半小时才从码头穿过,步行上了一号大道。 一号大道就是特区主干道,目前还没有起名,不过大概率会叫御街。未来等特区建好大佬们入驻时,就会剪彩命名了。 作为新区最重要的定位和地标,一号大道的建造标准很高。考虑到今后大型活动以及各种庆典活动的需要,一号大道光平均宽度就达到了50米以上,算上两旁的人行道等就超过了60米。 说到这里,其实有经验的人已经看出来了,是的,一号大道就是照着长安街的模子来的。不过也有不同之处。由于眼下特区面积小,所以整条大道分为了两段,在二分之一处是一座大广场,这里是行政区和商业区的分界点。 过了广场,左右两边就是未来官署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