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易学评论》(七十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易学评论》(七十三) (第10/10页)

《诗经》一类的文学作品,也不是哲学著作,而是一部占筮用的迷信典籍。”(《易学哲学史》上册第9页朱伯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这就是当今“易学”权威者给《周易》的定性。

    正如有一学者的“易学”反思中说的那样:“如果说历史上《易经》之迷不能揭示,尚有许多主客观原因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已经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认知方法,有了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夏商周,秦汉时期的巨大的考古发掘收获,有了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民族学,语言学,现代自然科学等种种科学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也卸掉‘六经’和孔教的束缚,如果我们仍然将《易经》归于神秘,玄虚之境,仍然埋头阐释《易经》的微言大义,满足于‘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式的研究,仍然一边歌颂着《易经》的伟大……《易经》算命之书不仅始终泛滥于民间,而且我们在学理上也说不出个所以然,那是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今天这种状况仍然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的话,那我们就有必要反思,反思历史,更要反思当今的易学研究,为什么不能揭开《易经》之谜?为什么《易经》还是一个谜,为什么在对八卦的起源和本原都不清楚?为什么在起源和本原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去追根溯源,又怎么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虽然我们不期望三五天或三五年将有关《易经》的所有问题彻底搞清楚,但反思当今中国的易学研究,其不足之处或存在的问题还是很明显的。”

    (王先胜《揭开易学的神秘面纱——当代中国易学研究反思录》网文)

    确实在现代的社会里,若还使《周易》神秘下去,岂不使哲学与易学界那些研究机构汗颜。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