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八卦筮法源流考》(十五) (第11/12页)
的,把《易传》里的十篇内容(“十翼”)归属于孔子的创作。所以到东汉的班固说《易》(今本《周易》加“十翼”)时,“上下篇”、“十篇”、“三圣”、“三古”的说法都出现了。这些两汉时期里对《周易》的说法,真如顾颉刚在他的《古史辨》里说“三皇五帝古史系统是由神话传说层累地造成的”这种说法相仿。可说两汉时期,对八卦与《周易》一书产生的说法,具有演义性。到班固把《易经》(今本《周易》加“十翼”)打造成“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经典说法来。“三圣”就是伏羲、文王、孔子;“三古”就是上古、中古、今古。把一部《易》说成是经历三位圣人,三古之世才创作完成,这《易》道能不深么?不过班固把这《易》道,归为天人沟通之占,则不明就里把《周易》混同于"八卦"归为占,就是妄说了。 汉朝时所称的《易》已不单单是指《周易》了,即不再是《左传》里记载的那部《周易》了。而是包括伏羲作“八卦”,文王作“爻辞”,孔子为之“十篇”的《易》了。这实际就是自西汉武帝时尊奉的《易经》内容,也就是《汉书》里所说的《易经》十二篇的《易》了。 汉朝终于把“卦画”,“卦爻辞”,“十翼”扭合为一体,而尊奉为《易》经。并赋予《易》神圣的地位,《易经》被汉帝国神圣化、政治化。《易》在汉帝国被尊奉为五经之首,《易经》成为帝国意识领域上的统领地位。 自此“人更三圣,时历三古”成为《易》之经典与权威说法,而后来的王朝里大抵遵循汉时的说法。由此"八卦"的产生也是贴上伏羲创作的标签。传说中的伏羲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