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大发现》(八十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大发现》(八十三) (第3/14页)

,不过在产生的商代,只是用于记日符号工具而已,并不是一开就是算卦与算命工具,而是一个逐步演变过程。同理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也是个逐步演变过程,才有一套记事工具符号,演变成八卦筮法上的六十四卦符号工具。

    那么,为何早期的记事符号工具而到后来都演变成迷信工具呢?换言之其历史成因是什么?

    这与中国前后封建时期里"神巫"文化迷信的连续性分不开。对这一问题,正如张光直先生的《考古学专题六讲》里对中西古代文明不同的转变方式,即“连续性”与“突破性”这种历史文化所言那样。

    “我们可以看出两大空间的不同方式。一个是我所谓世界式的或非西方式的,主要的代表是中国;一个是西方式的。前者的一重要特征是连续性的,就是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许多文化,社会成分延续下来,期中主要延续下来的内容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后者即西方式的是一个突破式的,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经过技术,贸易等新因素的产生而造成一种对自然生态系统束缚的突破。”(《考古学专题六讲》张光直著,三联书店出版,2010年1月北京第1版,第18页)

    正因神巫文化在世界人类发展史上,都有所表现,但唯有中国前后封建时期里神巫迷信非常强大,并且又是个历久弥坚,可以说中国前后封建时期里,是个"神巫之国"。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有多方面的、重要的“连续性”,对比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同,还如张光年先生所言:“中国文明是萨满式的文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最主要的特殊之一。”

    根据张光直先生的研究认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