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九章皇恩浩荡,尔等感恩 (第2/7页)
单吗? 答案是否定的,新式粮食也不是没有人推广过,比如大明的文渊阁大学士,原礼部尚书徐光启就在京城试着推行过一段时间红薯,结果虽然证明高产,可是大明百姓并不认可。 大明百姓觉得其不稳妥,麦子,稻子,谷子,高粱他们种了几百上千年了,不管是土地干旱到什么程度,或者遇到什么熵情,都有一个差不多的收成,他们心里有底。 可是这新式粮食没底啊,谁知道这玩意儿一旦遇到特殊天气情况会是啥收成,要是颗粒无收,那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 你也许以为换个种子的事情,就算不丰收又能有多大的事情呢?事实证明,大明的粮食遭了灾,大明的百姓是真的会饿死的。 拿生命赌一场丰收,这真的是太奢侈了。 而蓝田推进新作物如此顺利是因为蓝田有保底策略,也是蓝田的大粮仓政策起到的作用,不管你是什么年景,什么伤情,蓝田大粮仓保证你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十文钱的便宜粮食。 有了这个保底,蓝田百姓的胆子就大了很多,大不了地里不收,咱们吃过去的存粮就行,而且蓝田商业发达,想要挣这十文填饱肚子的口粮钱,还是很轻松的,正因为如此,百姓的家底厚了,有保障了,就自然敢尝试新鲜事物。首发更新@ 而大明朝可没有这个底气,同样大明朝也没有这个信用,蓝田的信用是李朝生用了十来年的时间一点点培养的,若是没有李朝生的一点点培养,蓝田百姓对新作物也肯定是多有排斥心里的。 至于折子上的什么行政方面的,蓝田的一些创举,BR县尊信箱,让老百姓直接给县尊写信,而且畅所欲言。 曹化淳看了只是笑笑,这也不算什么创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