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380节 (第10/14页)
格迥异的非洲馆, 总让珍卿不由地凝神驻足, 那种扑面而来的神秘主义, 那造型奇特的青铜、陶瓷、雕塑、金银器, 太能攫住人的注意力了。 比如那人面兽身的雕像, 脸上神情真是慈和安悦, 背上的翅膀似乎能带他飞翔;还有银杯上的人物起居浮刻,连被褥的褶子都惟妙惟肖;那个残缺的女祭师雕像,她曼妙的身材曲线,特异的妆容衣饰,如此特别的美;那纯真、朴素、夸张、神秘的女人面具,就像立方主义作家传递给人的感觉…… 还有似生疏又不太生疏的欧洲馆。珍卿早就读过希腊罗马神话,看过一些西方神话题材的油画、照片,不过除了写生课和美术馆的少量石膏像,鲜少看到这般规模的神话人物石膏雕塑:头像、胸像、等身像、人物群像,天呐,书里的神人竟在她眼前被三维地呈现着……不过欧洲馆的绘画雕像等,不像非洲馆一样神秘主义,写实主义让作品的对象像是普通人…… 非洲馆和欧洲馆或抽象或写实的雕像,无论男女都一律是壮健丰满的,不同人种的体格大不相同,想象力驰骋的方向也不一样。 正因被这些异域的艺术品感染,珍卿到后面看亚洲馆、美洲馆等,也下意识关注青铜、陶瓷、雕塑等艺术品。 让人跨越时间与文明的艺术境界,以异常惊人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若非他们开馆闭馆都有定时,珍卿真想扛个铺盖在这里住下来,日夜与满屋子的艺术奇珍相对,仿佛是畅游了四海八荒的宇宙时间,这种幸福感是他人不能夺走的。 珍卿了解非洲艺术品的造型风格,心血来潮再加灵思泉涌,写了篇《对立方主义的灵感探索》,投到本城三大报纸的《艺术评论》专栏投稿,好久没有音讯也没有退稿。然后《环球报》的《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