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43 感同身受 (第2/5页)
子,所以拉玛的家人才迟迟未能成行。 耿飚带着一个排的士兵杀气腾腾来到拉玛的村庄,看到的就是另一幅情景,整个村子大概五百多号人,在尼泊尔算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村庄,村庄的人口结构很不合理,年龄最大的村民也就只有四十岁左右,大部分村民都是三十岁以下,艰苦恶劣的生活条件,使这里的人们很少活过四十岁,所以耿飚很能理解,为什么拉玛的族人,希望拉玛能把他们的孩子带走。 实在是现在的清国,这样的情况也是不胜枚举,耿飚自己的家族也是这种情况。 之所以迟迟没有消息传回来,这和拉玛的村庄位于茫茫大山之中也有很大关系,这年头通讯并不发达,整个尼泊尔也只有加德满都才有电报,所以耿飚才没有及时把消息传回来。 如果换成是官靖,那么官靖或许会用其他方式处理,但是对于耿飚来说,可供选择的选项并不多,拉玛的家里差不多有将近一百个孩子,所有人都异口同声的简称,这些孩子都是拉玛的,都有资格跟随拉玛一起移民到约翰内斯堡。 拉玛对这个说法简直就羞愧欲绝,但是并没有否认,这种感情耿飚能理解。 所以耿飚就大包大揽,让拉玛统计一下名单,全部移民约翰内斯堡。 这个决定很明显不太合适,因为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拉玛的孩子越来越多,从近百人增加到三百多,这种情况终于让耿彪也感到恐惧,就在此时,夏九终于出现在耿飚面前。 夏九和耿飚以前都是开普敦警察局的警察,两个人是老朋友,虽然现在已经不是一个系统,但是以前的关系还在,所以夏九就肆无忌惮的嘲笑耿飚没有底线。 “底线——呵呵,少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